軸承“轉出”好日子――記“聊城市十大返鄉創業農民工”孟凡勇
2021-12-22
從1985年經營家庭作坊算起,孟凡勇已經跟軸承打了36年交道。2012年,孟凡勇以替代進口軸承為目標,不斷創新,實現了產品質量大提升。
一路走來,山東永翔特種軸承有限公司負責人孟凡勇初心不改,目標更明,“希望通過我們兩代人的努力,把軸承質量提上去,把進口軸承的價格降下來。”
在家開作坊 早早成為萬元戶
孟凡勇干了5年作坊,年收入兩三萬元,也是小有名氣的“萬元戶”。
“當年,煙店軸承市場被稱為‘鬼市’,深夜出攤賣貨,到第二天凌晨4點多,軸承經營者才逐漸散去。”1968年出生的孟凡勇,正好趕上煙店軸承產業的起步階段。
孟凡勇的目標是帶領自家人過上好日子。“由于村里土地含堿量高,收成不好,迫于生計,很多村里人都選擇了外出打工。”靠著自己摸索,孟凡勇成了村里個“吃螃蟹”的人:開辦家庭作坊,從事舊軸承翻新。
軸承產業分工細致,僅生產技術就有幾百項,這讓孟凡勇有了外出學習的想法。
1990年,帶著對軸承技術的渴求,孟凡勇來到了泰安軸承廠。
泰安學技術 不做“井底蛙”
1990年-1998年,在泰安軸承廠做銷售工作的孟凡勇如魚得水。很多同事都是技術員,工作中,孟凡勇向他們學習軸承技術,請教市場行情,留心大企業的管理模式。
“出去闖闖,見了世面,才覺得自己原來是‘井底蛙’。”孟凡勇表示,人要趁年輕,多出去走走,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。開拓市場過程中,他發現煙店鎮和泰安市的軸承產品互補性強,兩者結合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多選擇。于是,很多煙店鎮的軸承企業通過孟凡勇,介紹職工到泰安軸承廠學習。
拉車上坡 父子連心
多年聯系的老客戶不能丟,回到臨清后,孟凡勇選擇了“走老路”。2010年,他成立了山東永翔特種軸承有限公司。
2012年,孟凡勇的兒子孟相旭從軸承制造專業畢業后,向他提出了產品升級的建議。
“一臺新設備投資300多萬元,產品多久能投放市場還未知。”為此,孟凡勇拒絕了產品升級。
“如果不升級,就會被淘汰。市場從來不給技術落后的產品任何機會。”孟相旭堅持自己的想法。父子兩人因企業發展思路不同,產生了分歧。
與家人的分歧,讓孟凡勇深思,到底該走哪條路?
“走什么路,市場說了算!”煙店鎮許張寨村黨支部書記許廣啟的話,讓孟凡勇瞬間清醒。通過走訪新客戶,孟凡勇的思想轉變了。“老客戶需要老產品,我不能變。新客戶需要新產品,我必須變。”孟凡勇說,很多客戶需要進口軸承的替代產品,這讓他明確了發展的新方向。
如今,經過幾年的發展,孟凡勇的企業年產值達8000萬元,吸納了170名員工就業,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行業龍頭企業。
(文稿來源:聊城日報)